查看原文
其他

想象一种「语言」就是在想象一种「生活形式」

2016-01-14 慧田哲友Elaine 哲学人
近浏览英文文章时看到这样一句话,“if words were invented to conceal thought,Newspapers are a great improvement on the bad invention.” (如果语言是为了隐藏思想而被发明的,那么报纸就是对这不良发明的一大改进。)
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,让人突然联想了维特根斯坦,想到了语言游戏与解构。

思想在表达时,语言常常显得很poor很贫乏,但维特根斯坦却在对语言的不断解构中,挖掘、并且玩味着语言自己所要表达的新的意义。

不断的否定、怀疑与解构,将批判进行到无以复加,这算是我对后现代粗浅的理解。

而在后现代大师中喜欢维特根斯坦是因为,他“语言游戏”中有趣的小矛盾。

一方面他和古希腊柏拉图的文学“游戏说”隔着上千年遥相呼应,另外一方面他又是后现代否定怀疑一切的代表者之一。

他似乎是个传承者,又更像是一个突进者。

“语言游戏”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,说白了,就是不把语言当语言,它们不是孤立静止的描述符号,而有着自己的表达,它们通过各种形式在游戏在狂欢,并体现着主观能动的人的生活形式。

也许,这解释了你和爱人通过信件文字沟通与面对面说情话,给人感官上带来的巨大不同。有许多生活形式或语言游戏以我们自己固有的想法是难以理解的。

维特根斯坦就曾嘲讽地说,“有些人认为聋哑人虽然学会了手势语言,但是他们其实都用一种声音语言在内心对自己说话。聋哑人能有声音语言吗?所有没有因搞哲学而变得麻木不仁的人都会注意到这里有某种毛病。”

用一种尺度(声音语言)来理解所有的语言,这种观点确实是太过于主观与任性。

人类无疑拥有着多种生活形式的语言游戏,肢体语言、神态语言以及那些潜意识当中的,没有被我们认知的语言形式。

这些语言形式互通但又各自独立的存在,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来说,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“家族相似”,大家“血脉相成”,又是有着不同的个体表达。

“家族相似说”认为不存在语言的本质,各种语言游戏之间的“家族相似”是一种错综复杂、重叠交错的“相似性”关联。

面对多种生活形式的语言游戏,维特根斯坦教导我们“不要想,而要看!”通过观察语言的实际使用来研究语言的个别性、多样性,从而发现其中不同的生活形式。

如果我们做一个形象的比喻,那就像你在做几何题,而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意味着一个新的生活场景。

维特根斯坦对语言“反本质”的新定位,实际上就是一种反叛,用怀疑眼光批判一切的精神。而这种精神在他本人前后期的哲学研究中也有鲜明的体现。

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思想完全就是对前期思想的一种批判与反思,早年他曾受罗素的影响,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先驱之一。

谁能想到,一个坚持在“形而上”的逻辑世界行走,坚持“我们确实有意义谈论的事情都只能用科学和逻辑才能说清楚”的一位哲学理论家,后期会成为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,“相信通过日常分析,特别是语言的分析可以来纠正我们的思考”。

语言不是人们生活中的边缘话题,不是一个拿来用的“工具”,而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关键,这是维特根斯坦给予我们的新的视角。

很喜欢这样一种说法,“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”。

你会发现,去发掘与理解不同的语言形式,去观察与感受你能了解到的各种“语言游戏”,是个很有趣的事儿,也更利于我们去理解人类生存的本质。

也正因为“语言游戏”的如此之复杂性,在维特根斯坦的眼里,“沉默”也成为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语。

有些东西,有时也许你用上千万的字、费尽脑力都难以把它说得透彻明晰,那么这时,选择沉默就是最好的。

就像我提到的语言的poor与乏力,很多时候你虽然对它有所了解,却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解释到自己所想的程度,“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。”

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。”这是维特根斯坦的一句名言。个人认为,这个哲学理论的背后,其实也寓意着一种生活哲学的态度。

可能也正是这样一种谦虚且怀疑一切的态度,让维特根斯坦一方面用着接近古希腊的哲学谈论方法、用苏格拉底似的“灵感直观思维法”谈论问题。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着逻辑论证的走样。

前期坚持形而上的逻辑经验主义,后期又敢于彻底否定自己,走向逻辑经验主义的背离面,走向日常生活语言。百科上有这么一段评语概括他的一生:

“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代表了一种肆无忌惮、灵活思考的哲学思想传统,给人们的思考方式、思考角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。他也许不是最出名的,但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。”
Via:慧田哲友Elaine 投稿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